生態心理學之行為設置於外部空間(道路)與內部空間(商店)的連接連續性研究-以日本、韓國、台灣為例
商店街和夜市伴隨著亞洲城市的經濟發展而不斷發展和存在。然而,商店街和夜市印象對於大眾來說多為骯髒的環境、混亂的空間、廉價的產品等,構成的負面形象。從另一種觀點切入,街頭販賣已發展成為亞洲人的一種生活文化的體驗,透過本研究我們從一個外部空間(道路)和內部空間(商店)之間關係的新視點去關注商店街和夜市的環境。本研究站在Roger Barker和他的團隊所建立的「生態生理學・行為設置」理論,通過商店和街頭販賣的空間配置,關注外部空間的使用者行為;本研究的實證研究的地點在日本福岡市、韓國釜山市以、台灣台北市。在本研究中,第一部分是透過時間階段觀察,對商店街和夜市臨時物理設置進行實地調與分析;第二部分將重點探討建立後的模式下,歸納空間分類的狀況;第三部分透過使用者五種感官直接的接觸與刺激,記錄每家商店或商店的物理空間;從本研究中了解物理設置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係對於商店街和整個夜市是非常重要的。透過物理空間和行為設置於街道上發生之變化,可以看出其空間單元之間的連接與其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中產生變化,對於應用於建築之環境-行為研究上更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