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仲俊

職稱: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學博士
中國歷史學會副理事長
華夏青年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華夏行政學會理事
中華民國人文科學研究會理事
1.〈早期臺灣詩歌中對番薯的想像:來源、環境與社會功能〉,《中國飲食文化》,12:1,2016年1月,頁1~38。
2.〈爭論「耕者有其田」:. 以1950 年代初期的論戰. 為中心的討論〉,收入洪泉湖主編,《均與富的對話:孫中山民生思想的省思》,臺北市:國父紀念館,2018,頁193~226。
3.〈剖析湯瑪斯‧傑佛遜的西半球觀——兼談與西蒙‧玻利瓦相關論述的比較〉,《史學彙刊》,36,2017年12月,頁93~118。
4.〈再探玻利瓦的泛美主義——以與桑坦德的信件為討論的核心〉,《史學彙刊》,第36期,2016年12月,頁175-203。
#
孫中山對東亞秩序的想像
「民族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一部分,也是孫中山進行「政治革命」的重要理據。而談到「民族主義」,孫中山總是楬櫫其目標為:對內求國內各民族之一律平等,對外求中國與世界各民族之平等。惟過去對於孫中山民族主義之理解,多循舊有的根基論為之,亦即重視民族構成的客觀特徵,蓋孫中山嘗以為民族就是有共同的血緣、語言、文化、宗教與生活方式的一群人。惟筆者以近年流行的文化建構論為框架,以為但亦有文化建構論的因子,此正繫於他的大亞洲主義演說核心的「王道」論述上。孫中山認為「民族」的結合是出於王道,所以,在論述中日親善與亞洲聯合時,強調要以「王道」進行整合。而「王道」就是以儒家義理為核心所構成的價值、行為標準與政治秩序,以其做為國族之區辨暨整合的主觀條件,其實就是回歸到傳統中國社會的文化主義。文化主義其實可視為國族主義的先質,有助於現代國族的想像。本文擬以此出發,進一步探討孫中山基於傳統文化主義下對於當代東亞秩序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