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慶

職稱: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中華民國教育部《成語典》副總編輯(2001–2004)
中華民國國家教育研究院《異體字字典》審修召集人(2017.2–)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成語典》、《異體字字典》編審委員(2013.2–)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異形詞審議小組」委員(2018.2–2019.1)
1.〈論古代字書所收黃部字及其相關問題》,第五屆「發皇華語‧涵詠文學─中國文學暨華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21-544,2016.9
2.〈《新修絫音引證群籍玉篇》收字初探─以玉部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三十三、三十四期合刊,頁179-192,2017.12
3.〈出土文獻所見漢代篆書形構初探〉,簡牘學報第二十二期,頁1-18,2018.6
#
日本國發現之原本《玉篇》初探
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南朝梁顧野王編撰了第一部以楷書為主體的字典–《玉篇》。此後陸續增修,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南國處士孫強針對此書加以修訂並增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敕令陳彭年等再重修擴編,名為《大廣益會玉篇》(後世多簡稱為《玉篇》)。作為一部字書,《玉篇》固然承襲漢代許慎的《說文》,但二者在編寫體例上有同有異,且二書之訴求對象與目的亦大相逕庭。取《玉篇》與《說文》相比勘,自可明了其中差異,只是今日所見《玉篇》已非顧著原貌,適值清末黎庶昌與羅振玉於東瀛發現原本《玉篇》,然後今人方知野王編寫此書之用心。本文擬從字形、字音與字義角度出發,觀察顧野王對當時所收錄字之處理,並說明南北朝當時實際用字現象。